close

2018上海科創 好“戲”連臺 精彩可以預見



新名詞裡預覽

申城科創前景

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

2016年11月,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開工建設。裝置外觀上是狹長型建築,加速器長200多米,建築總長500米左右,好似一柄光劍。這柄“光劍”有兩個重要波段:“水窗”(波長2.3-4.4納米)和“磁窗”(波長1-2納米)。

“水窗”是目前唯一可以對生物活體細胞進行無損傷三維全息成像和顯微成像的“第四代光源”,由於成像時間精度達到飛秒級,它把生命科學帶入瞭“分子電影”時代。

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

有軟有硬,才能更高、更快、更強!在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領域,新一代的高重復頻率自由電子激光光源(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於去年年底獲批啟動,是國內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它具有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不能比擬的平均亮度,真正成為解決多學科前沿重大科學問題所需要的裝置。該裝置建成後,將為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等多學科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過程探索、先進結構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形成獨具特色、多學科交叉的先進科學研究平臺。

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

基於關鍵技術、重大產品、產業鏈,為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基本骨架和節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它是能直接支撐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平臺,要通過科技創新給上海帶來實惠。目前,已經規劃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主要瞄準國傢和上海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聚焦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以及創新創業服務,一批共性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有望在此取得積極進展,一批創新企業加快孵化。到2020年,本市將培育形成約30傢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與張江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共同組成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

國際人類表型組重大科學計劃

這一計劃將從大規模的表型數據出發,系統刻畫健康、亞健康、疾病、特殊才能人群的表型特征,實現遺傳與發育基礎研究與健台中市抽水肥康管理及醫療應用的接軌,發展個性化健康調控策略和個體化防診治醫療方案,為精準醫學、精準健康和大健康產業的跨越發展提供原創性成果。目前上海已經與美國、歐洲的多個國傢科學傢取得聯系,得到瞭海量數據。“人類表型組計劃”已經成為繼“人類基因組計劃”後的又一戰略制高點,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瞭新的突破口,並將引領生物醫學發展。

見習記者 郜陽

市科委主任壽子琪

推出科研新項目

打造全球影響力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入實施“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更是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一年。在市科委主任壽子琪看來,進入新時代,上海科技工作可以施展的舞臺更大,可以作為的領域更廣、幹事創業的條件更好。“我們唯有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才能無愧於我們的使命,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也理應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創造出新的不凡業績,創造上海科技工作的輝煌。”

啟動新一批大裝置建設

全力提升張江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是上海科創建設的“重頭戲”。壽子琪坦言,“從我們市科委來說,比較大的任務就是張江實驗室如何升級為國傢實驗室。”今年,上海將全力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建設,佈局實施一批重大科學研究任務。在全面推進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等已建大科學基礎設施的同時,啟動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海底科學觀測網、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裝置等新一批大裝置建設,為張江實驗室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積極承接和實施國傢重大專項,是上海科技的光榮和使命,也是上海提升創新高度的重要基礎。十九大報告中提及的蛟龍、墨子號、悟空、大飛機、國傢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航母等國傢重大任務中,都有上海科技創新的身影。“目前,我們要將手中承接的16個國傢重大專項,該落地的盡快落地,要盡可能地解決好專項落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於國傢啟動的2030重大專項,上海要加強主動對接,爭取更多國傢重大戰略任務落戶上海。”

打造研發與轉化平臺

從國際經驗來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是連接產業界與學術界的有效橋梁。今年,上海繼續打造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深入推進“5+1”的功能型平臺建設任務,爭取在工業互聯網、臨床研究、低碳技術、北鬥導航、智能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工控安全服務等領域論證啟動一批,在材料基因組、科技創新資源數據等領域研究策劃一批。

上海科創還將主動融入長三角乃至全球創新網絡。構建高水平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合作網絡,積極倡導建立技術創新聯盟、新興產業聯盟等開放性合作平臺,建設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深化區域內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機制,試點“創新券”部分地區的通用通兌機制,推進G60科創走廊等載體建設,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建設。

不斷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為瞭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上海不僅有“高大上”的舉措,更有諸多接地氣的科普實事,不斷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作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主戰場,上海科技館一直努力建設世界級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為不斷提升上海創新文化軟實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作出新貢獻。

本報記者 馬亞寧

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

個個項目瞄準世界最前沿科技

上海建設科創中心的核心區域在張江。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復旦積極主動服務國傢戰略,發揮學校學科優勢,以貢獻促共建,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

金力介紹,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的具體方案是“一計劃兩中心”行動:國際人類表型組重大科學計劃(生命與健康),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信息技術),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交叉)。

國際人類表型組重大科學計劃由金力教授親自領銜。自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後,國際科學界發現亟需全面研究人類表型組,補充所需信息的另一半,並對基因、環境、表型之間的多層次的關聯、整合以及三者整體性進行研究,為全面解讀人類生命健康密碼提供科技支撐。“人類表型組計劃”已經成為繼“人類基因組計劃”後的又一戰略制高點,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瞭新的突破口,並將引領生物醫學發展。

在市級科技重大專項資助下,復旦大學將聯合全市優勢資源,系統刻畫健康、亞健康、疾病、特殊才能人群的表型特征,實現遺傳與發育基礎研究與健康管理及醫療應用的接軌,發展個性化健康調控策略和個體化防診治醫療方案,為精準醫學、精準健康和大健康產業的跨越發展提供原創性成果。

隨著集成電路技術進入納米尺度,工藝難度與成本激增,矽集成電路的可持續發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為實現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滿足人類對“智能制造、智能生活”的追求,人類開始探索多功能集成的混合集成技術。

在上海建立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將著力開發下一代高遷移率材料與器件、新型發光與顯示材料與器件,以及傳感材料與器件,為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在新型信息材料與器件領域加快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進程。復旦計劃,該中心通過5-10年的建設,建設成為全球微電子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的創新功能性平臺,成為上海國傢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力最後介紹,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就是充分利用上海在腦科學研究方面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優勢,開展類腦人工智能算法、重大腦疾病智能診斷、新藥智能研發、類腦智能機器人等研究,同時開發腦信息采集芯片和可嵌入的腦疾病治療芯片,發展基於腦原理的智能計算芯片。預計到2020年,建立腦科學大數據平臺,在解析大腦運作和信息處理機制、設計新型高效的類腦人工智能算法、類腦計算芯片和腦治療芯片、研究類腦智能計算理論方面取得突破,推動類腦技術在疾病診斷、新藥研發、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

金力表示,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個個項目均瞄準瞭世界高科技的最前沿,各級學校抽化糞池尤其重要的是,中心構建的是三個開放性大平臺,中心以“復旦”命名,但所有科研都不再是復旦一傢高校的項目,徹底地打破圍墻。

本報記者 張炯強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院士

讓科研“國寶”有更多“上海烙印”

在張江,在日漸林立的大科學裝置群背後,在數不清的年中無休的實驗室與生產線上……他們總是奮戰在科技創新與科學探索的最前沿。“我們還可以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更多力量。”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院士如是說。

這支被譽為科研“國傢隊”的創新“精英之師”,2018年更是矢志要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王牌主力軍”。

打磨國傢實驗室

在科創上海的張江核心區,最閃亮的“金字招牌”無疑是去年9月揭牌的張江實驗室。既打造以光子科學領域為主的世界級基礎大科學設施群,又凝練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兩大攻關研究方向,還形成兩者的交叉方向——類腦智能,張江實驗室“1+2+1”的佈局已經明晰,到2030年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國傢實驗室行列的目標也已明確。王建宇告訴記者,張江實驗室在著力推進國傢實驗室建設的道路上又取得瞭不少進展,組織框架已基本成形。

與此同時,總部設在合肥的量子信息科學實驗室,也正在籌建上海分部。王建宇院士表示,墨子號衛星由中科大、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為主聯合研制,2017年墨子號在軌運行一年,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不僅星地量子通信實驗充滿“上海元素”,由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研制的量子計算機樣機也在上海誕生、發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也積極參與量子科學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我國的量子科學研究會有更多‘上海烙印’。”王建宇自信地展望2018年。

量子信息科學實驗室和張江實驗室,都有望躋身我國首批國傢實驗室。

建造大科學裝置

據王建宇介紹,今年是推進大科學工程建設的重要一年。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SULF)去年成功實現瞭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這是人類已知的最高激光脈沖頻率,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今年底計劃全面建成;張江最著名的地標、“鸚鵡螺”上海光源是國際上性能指標領先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二期將再新建16條光束線站,其中今年便將有部分新光束線竣工,預計到2020年,上海光源將有近40條線站建成並向用戶開放;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可望於明年向用戶開放。

王建宇介紹,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是國內迄今投資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整體投資將超過80億元。它今年就將動工,從張江延伸至羅山路的地下施工,也將考驗上海的建築水平。建成後,它將成為我國科技在國際上從跟蹤、並行到實現引領的代表性科研“國寶”。

更多大手筆大平臺

王建宇指出,2018年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攻堅突破年,面對上海各區縣紛紛拋來的“繡球”,上海分院各研究院將重點聚焦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在凝練各自優勢學科領域的同時,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對接,深入瞭解地方產業需求,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轉化鏈、轉化鏈相互交織與支撐的完整鏈條。比如,嘉定的微系統與集成電路平臺,虹口的軍民融合平臺,青浦的高分數據中心等。“科學院將竭盡所能地建好這些平臺,大傢一起加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行列中來。”

在中國科學院“三位一體”的辦院宗旨中,“國傢思想庫”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王建宇表示,促進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是國傢思想庫建設的主要內容,上海分院非常鼓勵科學傢參與大眾科普。

本報記者 董純蕾

上海交大副校長台中清化糞池推薦奚立峰

為重大項目提供智力支撐

從國傢科學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發與轉化功能平臺、科技創新聚集區建設,到重大科技項目、城市治理發展,近幾年上海交通大學圍繞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從主動統籌佈局逐漸全面深入參與,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上海交大副校長奚立峰教授說,上海交大將繼續發揮教育、科技和人才優勢,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奚立峰透露,上海交大正在張江建設的李政道研究所,將以學術大師為核心,吸引一群世界頂尖科學傢,歷練一批屬於中國自己的頂級科學傢,推動物理學及其交叉學科研究的發展,形成國際上引領性的重大科學研究前沿,產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打造屬於中國的世界頂級研究所,為國傢科學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此外,上海交大積極推進張江科學園和醫學院浦東校區建設,同時將在張江科學園建設超快科學中心、材料集成設計與可控制造科學中心、同步輻射腫瘤診療一體化研究中心,以及代謝與發育科學創新平臺和網絡空間安全創新平臺。

在上海市首批佈局的18傢功能型平臺中,上海交大牽頭組建臨港智能制造功能型平臺正積極探索產業鏈協同創新機制,計劃在未來成為我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輸出地與核心技術策源地;臨床研究功能型臺正規劃“思南醫學健康創新園區”,在藥物領域的創新研發上,打通從“產品到藥品”的最後一公裡,在未來成為上海生命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此外,學校還先後成立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中英低碳學院、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交叉學科平臺,積極策劃首個對接軍民融合戰略的數值反應堆技術功能型平臺、對接國傢海洋戰略的深遠海裝備研發與驗證功能型平臺、對接健康中國戰略的醫療機器人功能型平臺等。

上海交大近年作為上海重大科技項目提供創新型大學的智力支撐,比如在C919國產大飛機項目中,與中國商飛深入合作,共建瞭民機先進制造工藝技術中心、民機維修工程中心等聯合研究平臺。“類似的合作還有核電裝備制造等高端制造領域,這樣的工作體現瞭上海交大服務於國傢戰略的辦學使命。”奚立峰教授說。

“在人才支撐方面,上海交通大學自1999年起持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大批校友及師生活躍在創新創業和創投領域,為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做出貢獻。”奚立峰表示,作為首批“國傢雙創示范基地”,上海交大正推進構建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實訓—創業指導—創業孵化”創業成長鏈,同時與政府、企業合作,以“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為核心,打造紫竹創新創業走廊,助力上海市南部科創中心建設。

本報記者 易蓉

加載更多>>

責任編輯:韓鳳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tb915jh79 的頭像
    ntb915jh79

    拉夫的購物車

    ntb915jh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